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5月9日,“Q世紀:量子物理百年科普展”開幕式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本次展覽是慶祝“量子百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5年是現代量子力學誕生100周年,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量子力學發展百年長卷上,銘刻著無數貢獻者的姓名。展覽以1925年為起點,通過“我們的超導量子計算機”“量子物理的百年飛躍”“神奇的量子世界”三大板塊,讓薛定諤的貓、量子糾纏等標志性量子物理概念躍出課本。
據介紹,策展團隊突破傳統科普范式,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藝術形態。在“量子音樂實驗室”,來自量子實驗室的真實聲音經過藝術解構重組,形成了一首首量子舞曲;“寰宇全圖”技術史地圖以山水筆墨的表現手法,展現藝術家看待世界和科技發展的獨特視角;量子期刊封面墻通過豐富的科學理論藝術化呈現,為切實體會量子科技的時代變遷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展覽首次向公眾展示“祖沖之二號”超導量子計算機1:1模型,為觀眾揭開量子計算機的神秘面紗。此外,觀眾也可通過顯微鏡,觀測超導量子芯片的核心結構;通過裸眼3D光柵屏,沉浸式全方位觀察“祖沖之三號”,感受中國量子科學家如何實現超導量子計算的最新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舒歌群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近年來,中國科大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多學科交叉和“產學研”協同創新,在量子科學領域持續貢獻出突破性創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院士表示,這一展覽是一場科學與藝術交融的盛宴。百年間,量子力學掀起的科學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從半導體、激光到核磁共振,從超導技術到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量子科學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來,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代表的一批中國科學家對量子力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未來量子力學發展開啟了無限可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