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俠 通訊員 鄒邦興
5月9日,記者從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以下簡稱蠶業所)獲悉,該所家蠶人工飼料養殖實驗室歷時9年,從410份家蠶種質資源中篩選出13份對家蠶人工飼料適應性好的優異材料,并通過雜交組配培育出3組新型適合飼料育品種。
據蠶業所科技人員鄒邦興介紹,家蠶本身是寡食性經濟昆蟲,幾千年的馴化使得它們對桑樹情有獨鐘,但是不同的資源之間存在較大的表型差異,其主要受遺傳物質控制,這為篩選不挑食的蠶品種,培育對家蠶人工飼料適應性好的蠶品種提供了先天條件。同時在配套技術及裝備研發方面,蠶業所科研團隊先后圍繞蠶種催青,收蟻方式,飼料加工,給料方式,環境控制,飼料用量,霉變防控等形成了一套操作技術規程,配套研制了飼料切料機和給料機,為人工飼料養蠶技術的推廣使用提供了技術支撐。
據了解,四川作為全國蠶桑第二主產區,近年來受農村勞動力外出轉移、從業人員老齡化和桑葉農藥污染導致的養蠶生產中毒事件頻繁等因素影響,導致蠶農養蠶積極性受挫,企業經營效益受損。在現有條件下,穩定蠶桑產業發展和保護農戶利益不受損使人工飼料養蠶成為首要選擇。同時,人工飼料養蠶和傳統桑葉養蠶相比具有省力高效、安全健康和可機械化操作等優勢,被行業公認為蠶桑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和未來發展方向。目前,浙江巴貝和湖南雅士林已經實現工廠化全年人工飼料養蠶模式。
下一步,蠶業所專家團隊將繼續圍繞種質資源創制、品種選育、配套技術和裝備研發開展研究,并逐步在生產上示范推廣,為今后四川省人工飼料養蠶儲備技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