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俠 實習生 李榮智
5月15日,記者走進金沙江下游北岸的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從龍華鎮到錦屏鎮,再到書樓鎮,漫山遍野的李子如綠寶石般掛滿枝頭,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誘人的光澤。作為科技部定點幫扶縣,屏山縣正以科技創新為筆,以驚人的發展速度書寫著鄉村振興新篇章。
“從明代開始,屏山人就開始種植李子。”屏山縣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宋立新介紹,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勤勞智慧的屏山人從原產李資源中發現并優選培育出“茵紅李”。自此,茵紅李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逐漸成為屏山縣主導產業之一。
宋立新表示,過去,屏山茵紅李種植依賴傳統經驗,產量和品質不穩定,科技部的到來,為茵紅李產業帶來了科技“及時雨”。幫扶團隊積極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土壤檢測、品種改良等科研工作。在幫扶團隊的推動下,屏山縣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和西南大學和四川農業大學等高等科研院校合作,轉化科研成果,組建果蔬專家工作站,在農事關鍵季節到村開展技術培訓,讓果農們從“土把式”逐漸成長為“新農人”。
同時,屏山縣完善了果園基礎設施建設,針對近年來極端干旱天氣,發動群眾新建微型小水池14578個,蓄水能力72890立方米,解決果園打藥、灌溉用水,增強茵紅李產業抵御極端惡劣天氣和病蟲害的能力。目前,全縣茵紅李種植面積已達17萬畝,預計年總產量近16萬噸,綜合產值近15億元。
為了確保產品品質與質量安全可追溯,屏山縣還編制了《屏山縣茵紅李標準化栽培模式圖》,并推行“七統一”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即統一品種布局、統一栽培管理、統一植保防治、統一配方施肥、統一農資配送、統一分級包裝、統一品牌銷售。這一套嚴謹的體系,從源頭上保證了茵紅李的品質,讓消費者能夠放心品嘗到美味的果實。
此外,科技幫扶的關鍵在于人才。科技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為屏山培養和引進了一批科技人才。一方面,邀請專家學者到屏山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為果農和企業傳授先進的種植、加工和營銷技術;另一方面,選派優秀干部和科技人員到屏山掛職鍛煉,將先進理念和技術帶到基層。
“以前種李子全靠感覺,現在有了科技指導,產量和質量都上去了。”屏山縣錦屏鎮的果農張大哥笑著說,“現在每年李花節和品果節的時候,游客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我們的果園成了旅游景點,李子還沒下樹就被預訂一空。”
如今,屏山茵紅李產業在科技幫扶的推動下,已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這顆小小的果實,不僅成就了“大”產業,更成為科技幫扶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未來,屏山縣將繼續依托科技創新,讓茵紅李產業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書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