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從《流浪地球》的視效突破到AI驅動的電影工業化流程,從動畫電影的數字化革命到下一代影院的智能升級——技術正成為中國電影應對挑戰、走向世界的核心引擎。
在國務院新聞辦8月7日舉行的“推動電影高質量發展 豐富人民精神生活”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五位電影行業代表面對鏡頭,描繪了一幅科技深度賦能中國電影的創新圖景。
“中國視效團隊已站在世界舞臺中央。”墨境天合無錫數字圖像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視效總監魏明以一組數據印證中國技術的躍遷:在《流浪地球2》中,團隊將地球發動機的燈光系統從第一部的5000盞升級至幾十萬盞,數字資產量從“幾千萬面”飆升至“幾千億面”,并自主研發流程管理系統支撐龐大數據處理。
他坦言,中國視效行業歷經從廣告制作到電影大片的艱難轉型。2012年《黃金大劫案》是首次“圓夢”,2019年《流浪地球》則成為里程碑:“這不僅開創中國硬科幻新篇章,更讓本土視效團隊贏得國際話語權。”如今,他的團隊已成立專門人工智能部門,將AI拆解融入制片全流程,在《刺殺小說家2》等新片中實現“藝術與技術的深度耦合”。
追光動畫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制片人、動畫師宋依依講述了動畫創作團隊的追夢之旅。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370人創作團隊,正以一年兩部的高產能推進《三國》《水滸》等新系列。她透露,2023年《長安三萬里》VR線下展將于今年8月落地。
追光構建的三大系列——“新傳說”“新神話”“新文化”,均以技術為基底。在《長安三萬里》中,數字技術不僅復原盛唐氣象,更讓李白、高適的“壯志凌云”跨越千年引發共情。“中國動畫電影品質已比肩全球頂尖水平,而AI將推動我們從標準化生產走向個性化創作。”宋依依說。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雋講述上影的前沿探索。2024年6月,上影在松江車墩建立昊浦AI創制生態中心,以“算力池+應用場景”“基地+基金”模式重構電影產業鏈。這里正孕育三類先鋒作品:VR電影《浪浪山小妖怪》,拓展沉浸敘事邊界;影游互動劇《新世界:暗影成雙》,探索跨媒介敘事;MLED(微型發光二極管顯示)屏幕與裸眼3D技術改造的“下一代影院”,讓觀眾從被動觀影轉向交互體驗。
“電影從來都是藝術與技術的共生體。”王雋表示,上影正構建“數據驅動的影院數字化中樞”,從劇本創作到終端放映全鏈路融入AI。
面對短視頻沖擊,電影人將技術視為守衛影院陣地的核心武器。電影《南京照相館》的導演申奧指出:“大銀幕的沉浸感、聲畫震撼與社交屬性,是90秒短劇無法復制的優勢。”貴陽越界影城董事長兼總經理陳開放則以實踐印證:通過新增XR影廳、打造3000多平方米非遺美食城,將影院升級為“電影+文旅”綜合體。
當被問及中國電影出海的關鍵裝備時,技術成為共識。王雋以上海美影廠為例:“中國動畫學派用技術傳遞美學精神,《浪浪山小妖怪》正攜手新生代動畫人接力出海。”宋依依則用數據證明技術賦能的國際傳播力:《白蛇2:青蛇劫起》以10種語言登陸奈飛,首周全球觀看量達1000萬人次。
申奧更提出深層思考:“中國電影需完成從‘符號堆砌’到‘精神表達’的升級。我正在海外拍攝的《用武之地》,正是通過與外國團隊的技術協作,學習好萊塢工業化標準。”
盡管AI浪潮洶涌,五位代表均強調人的核心價值。魏明直言:“AI是工具,但輸入審美與情感的永遠是人。”宋依依則呼吁從業者深耕人文:“唯有深入歷史與社會,才能讓技術真正服務于打動人心的故事。”
正如主持人李凌達所言:“從每一幀視效到每一次技術革新,中國電影人正用科技書寫光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