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將減貧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第一目標
如何理解及測量貧困?
中國減貧是否引領世界?
2019年3月21日,羅伯特·沃克教授現身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院脫貧攻堅系列專家論壇。中國科技網 趙衛華 攝
中國科技網 夏青
“中國對減少全球貧困做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在過去50年里全球減貧的成功主要因為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的成功,而這種成功源于兩大因素——其快速發展的經濟,和組織良好的扶貧戰略。”近日,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教授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院脫貧攻堅系列專家論壇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
羅伯特·沃克教授是研究貧困污名化、減貧與社會保障領域的專家,也是牛津大學榮譽研究員、英國皇家勛爵表彰會員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他指出,“貧困是多維度的、動態的,其形式包括持久性貧困、暫時性貧困、瀕臨貧困等,多種多樣。這導致官方統計數據往往低估了貧困人數。而就中國的情形來說,中國的貧困變得越來越短暫,貧困的測量隨之變得更不準確;政策既須致力于防止新的貧困,又要著力消除既有貧困。”因此,減貧政策的制定需反映政策目標和優先事項,而前者必須是具有現實意義、由經驗推知可實現的、反映政策邏輯又刺激政策變革的目標。
但實際上,全球各國在減貧政策制定時皆存在“奶油化”風險,即以接近貧困線人群作為目標群體,致力于提高“50+分”人群收入至“60分及格線”,以獲取“漂亮”政績即更大的非貧困人群比率。羅伯特·沃克教授直言,“這是一條相對簡單的路,但未必是一條正確的路。”
他同時提醒,需注意貧困污名化對政策有效性的制約——“貧困和社會保障在全球普遍被污名化。貧困污名化問題降低了減貧項目的瞄準率、減弱了減貧項目的效果和社會凝聚力。”所謂貧困污名化,據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學者表述,是指貧困者本身是客觀事實,但由于“貧困”這個詞常常與貧窮、愚昧、落后等負面概念聯系在一起,而往往帶來貧困人群敏感及不愿被鄙視而“不受嗟來食”、因自我偏見和歧視而“破罐子破摔”、負面而消極的“知恥而不勇”等多種不良后果;被稱為扶貧減貧脫貧路上的一大“攔路虎”。
“但中國的‘低保’政策卻未被污名化:低保戶心存感激,其他人群也覺得公平,”羅伯特·沃克教授認為這是個十分獨特、值得研究的問題,“不過,在政策的‘下一步’——提高‘低保’瞄準率時,其恥感、污名化的風險便可能增加,造成‘低保’申請減少、‘低保’人群與其他人群的分化及嫉妒等問題。”他以其他國家經驗推測道。
羅伯特·沃克教授接受中國科技網記者夏青專訪。中國科技網 趙衛華 攝
據2019年2月2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專題調研組關于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顯示,我國剩下的貧困是“深度貧困”,其特征是老年、殘疾、慢性疾病。但這并不表示我國減貧事業臨近“大獲全勝”——報告同時也提出,我國存在貧困資金流向懶惰人群、“等、靠、要”想法猶存、出現因賭/因婚/因子女不贍養老人致貧等問題。“聯合國把減貧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第一目標,包括:到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絕對貧困(1.25美元/天);并根據國別定義,在世界各地減半一切形式的貧困。這個目標非常不容易實現。”羅伯特·沃克教授建議,在過去50年里在減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國“應該將目光跳過以往成就,更多的關注國家及社會中正在發生的變化、以及未來將面臨的問題的性質上的變化”。他表示,“各國必須共同學習,而學習的最佳方式是傾聽——盡可能多地傾聽那些最被貧困問題影響、遭受著貧困所帶來的磨難的群體的聲音。”
如此說來,加強對貧困人群的關注、積極了解貧困人群的困難及需求似乎是減貧其他所有事項的前提。“貧困人群普遍缺乏資源,從而引發物質匱乏、疾病、教育水平低以及恥感、社會隔離、主體性缺乏、話語權缺乏、無望、憤怒、恐懼等一系列心理及社會層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又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的缺乏,造成惡性循環。”據羅伯特·沃克教授描述,貧困人群“遭受著包括權利被剝奪、身心受苦、社會及制度層面的虐待、缺乏體面工作、貢獻不被承認、收入不足引發的不安全感等的一系列問題”,但社會學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往往被“貧困源于懶惰”的刻板印象所困擾,“許多國家出現了類似的調查結果。但其實,貧困問題是一個社會結構上的問題。貧困人群的產生,并不是貧困人群本身的錯誤,也不該由貧困人群本身承擔責任。”
而減貧目標的實現,不但需要國家機關及各級政府部門對政策的積極支持及實施,也需要適當的激勵方式,以及政策執行者、貧困人群、非貧困人群等共同參與,才能有效避免減貧政策成為貧困人群的“嗟來之食”,使減貧事業真正成為更為廣泛、主流的“眾志成城”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