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坤
近日,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發布報告稱,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正在“圍繞科學筑起一堵墻”。這嚴重阻礙了中美科學合作,特別是導致美國對華裔人才吸引力下降、中美學術交流減少,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生產力”降低。
截圖來源:NBER網站
NBER這份報告中的統計結果顯示,2016年至2019年,中國畢業生在美攻讀博士人數減少16%,美國華裔科學家科研產出下跌高達6%??梢哉f,報告披露了一個事實,即美國對中美科學合作的破壞已經“反噬”美國科學界,直接削弱了該國的科研能力。
眾所周知,2019年美國開始有組織、大規模破壞中美科學合作。美國司法部于2018年11月推出了所謂的“中國倡議”。這項由美國聯邦調查局主導開展、主要針對華裔科學家的調查計劃一直實施到2022年3月,僅公開受到調查的科學家就超過150人,還有更多學者遭到秘密調查。與此同時,數以千計的中國留美學生和學者被美國相關機構拒簽、吊銷簽證甚至驅逐出境。
在中美合作較為密切的生命科學領域,僅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就有接近200名與中國存在學術聯系的科學家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審查。今年4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論文《中美緊張關系對美國科學的影響——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調查的證據》。文章將美國11.3萬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按照是否與中國有合作史分為兩組。結果顯示,從2019年開始,就在NIH開啟審查后,有合作史組的科研產出迅速下跌,至2021年跌幅超過10%。
可是,美國科學界的傷痕并不能使其某些機構和政客清醒。美國邊境執法人員仍在持續粗暴滋擾、盤查、遣返中國赴美留學生和學者。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則試圖通過立法恢復表面上已經結束的“中國倡議”。6月24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甚至公開聲稱,中國留學生應該學習人文而不是科學。
就像美國眾議員沃爾夫當年提出“沃爾夫條款”導致中美在太空合作上脫鉤類似,美國的某些政客,也想推動中美在科學合作上脫鉤。這種對中美科學合作的“刻骨仇恨”,也是源于其內心的傲慢和病態心理。他們認為只要圍繞某個領域修建一堵墻,將中國擋在外面,就能阻止中國在該領域的發展,就能保持美國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美國通過限制與中國的合作確實會對我國相關科學領域造成一定壓力。但“小院高墻”這種美式“閉關鎖國”政策,更讓中國科學界展現出自立自強的決心。NBER發布的這份報告顯示,隨著美國加強對中美科學合作的阻撓,中國研究人員引用美國論文等科研成果的數量在逐漸減少,但中國研究人員的平均科研產出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
美國的這堵高墻擋不住中國科學的發展。2022年8月,日本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2019年全球引用次數排名前1%的大約17440篇科學研究論文中,中國占4744篇,超過美國,排名全球第一。2023年5月,《自然》網站發表文章稱,2022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自然指數”數據庫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論文發表量排名第一的國家。
無論是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還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論文,都是在給試圖破壞中美科學合作的某些政客敲響警鐘:科學發展的正道是開放合作,最忌諱封閉和固步自封,圍繞科學修建圍墻,困住的只能是自己,結局也只能是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