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坤
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雄心勃勃”的《芯片與科學法案》。該法案得到美國國會兩黨的共同支持,授權政府在未來5年內向半導體產業投入527億美元,同時向科學界投入2000億美元。
無論對任何產業或領域來說,如此大規模的投資都無異于一劑強心針。可是,時間已經過去兩年多,回顧這個法案的執行情況,不得不讓人感慨,美國國會給科學界“畫了一張好大的餅”。
如果只看對芯片產業的投資,法案執行得還算認真。截至2024年8月底,美國芯片項目辦公室已經向17家公司、26個項目投資近326億美元,超出授權總額的60%,覆蓋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及軍事應用等技術方向。不管最終效果如何,至少美元已經投出去,而且花錢速度超出預期。
但是,對科學界的投資則完全不同。美國國會雖然批準了一個如此龐大的資助計劃,但在具體執行、也就是撥款時,卻非常“摳門兒”。簡單說,就是承諾的太多,給予的不夠。
例如,法案授權2024年向美國政府負責科學研究的主要機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和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投資268億美元,但實際撥款不到188億美元。其中NSF本應收到156.4億美元,實際撥款僅90.6億美元,差額高達40%。
為何如此,則要從法案中“芯片”和“科學”的區別說起:
法案規定,接受美國資助的芯片企業10年內不得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受關注國家”擴大或新建先進產能。換句話說,法案芯片部分的目的明為增強自身芯片產業,實質是通過經濟手段捆綁國際芯片企業,孤立遏制對手、特別是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科學部分的目的則相對比較單純,就是提高美國自身科學研究和科學教育水平。
這似乎解釋了美國國會為何對芯片投資很熱心,但對科學投資不著急。
不過,國會的政客們不急,科學家們已經急了。今年8月,美國科學家聯合會發文痛斥國會的“畫餅”行為損害國家科學競爭力。文章稱,從2021年到2024年,NSF生物、物理、數學等核心研究領域撥款的購買力下降超過15%,因此可能減少數百個科研項目。NSF科學教育領域撥款的購買力同期減少超過8%,意味著成百上千個研究生獎學金機會的消失。同時,美國能源部核聚變項目資金缺口已經達到2億美元……
可以說,在吃了兩年“畫餅”后,美國科學界真的已經“餓了”。美國國會是時候兌現對科學界的承諾。遏制別人是邪路,強大自己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