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5月24日,以“杏韻海淀·創意新生”為主題的北京海淀蘇家坨玉巴達文化沙龍,在蘇家坨鎮陽臺山景區舉辦。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時期玉巴達杏就作為貢杏,享譽京城。“玉巴達”在滿語中是“好吃”的意思,玉巴達杏就是好吃的杏。蘇家坨鎮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玉巴達杏具有果皮薄、果汁多、果肉厚且細膩、香味獨特、營養價值高等優點。顏值高、味道好、營養價值豐富的玉巴達杏在2014年經農業部審批,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這是海淀區第一個地標產品。
現場,蘇家坨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滕夢遠表示,玉巴達杏在海淀區扎根數百年,2014年蘇家坨鎮玉巴達杏獲評為國家農業地標產品,承載著京華山林農耕智慧的果香文化。
在發布會環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說明了玉巴達杏文化開發價值;北京市海淀區新時代社會服務發展促進會執行會長李素云探討了玉巴達杏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教授劉少華介紹了海淀區特色物產;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銘講解了海淀區非遺的水脈與文脈;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奕捷分析了玉巴達杏文化產業與鄉村振興,并提議建設玉巴達杏鄉村活態博物館。
活動現場,玉巴達杏文化發展計劃發布,對下一步聯合開展專題展覽打造、主題園區提升、科技生產、科技儲存提升、加工提升、文創產品開發等項目明確目標任務。
此外,三山五園——貢杏玉巴達文化聯建行動同步啟動,蘇家坨鎮將聯合故宮博物院、香山、頤和園、圓明園等聯合發布玉巴達尋跡線路,開展文化巡展、文創聯名、集市巡展等。
張娟表示,蘇家坨鎮將以杏為媒,推動農林文旅融合,策劃“皇家杏韻線”,開展山地徒步和騎行活動;深耕農耕文化,依托農業助力文化產業發展,將玉巴達杏與產業升級、技能助推、消費促進等相融合,扎根土壤,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北京市海淀區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北京市海淀區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名譽會長周來升指出,玉巴達杏不僅是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其背后的文化底蘊、品牌價值,以及承載的人文情懷,對整個鎮域發展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今天的文化沙龍為玉巴達杏賦予新的內涵,其品牌力量必定對鎮域農業、科技、人文、環境、旅游等發揮更大作用。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