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通訊員 熊新翔
5月23日至24日,2025年乳腺癌“山城論道”及CBCS指南主席團巡講系列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由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承辦,吸引了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的150余家醫療機構、共計500余位乳腺領域專家學者參會,圍繞乳腺腫瘤領域的最新前沿與熱點問題展開深入交流。
會上專家達成共識,乳腺癌的防治已經進入“全鏈條、全方位”管理新時代——從預防、篩查,到診斷、治療,再到康復、隨訪,全環節緊密銜接、協同推進,相較于傳統“單兵作戰”模式,這一轉變幫助患者“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新發布的《全球癌癥負擔報告》指出,全球乳腺癌年新發病例已高達230萬例,發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位居首位。在中國,隨著生活方式變化和篩查意識提升,乳腺癌的發病率持續增長,患者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
如何在嚴峻的流行態勢下,真正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腫瘤中心主任曾曉華教授在會上強調:“早期乳腺癌若能在第一時間被發現和處理,大多數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過90%,而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不足20%。因此,推動常態化乳腺篩查、提高公眾乳腺健康意識,是當前乳腺癌防控的重中之重。”
“乳腺癌治療涉及多學科交叉,面對疑難病例,僅靠單一學科難以實現最優方案,唯有協作,方能精準施策、提升全程管理質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余科達教授表示,無論是面對早期乳腺癌還是晚期乳腺癌患者,都要摒棄單打獨斗的思維。
“乳腺癌雖然起源于體表,但本質上是全身性疾病,易出現多器官轉移。”曾曉華教授指出,傳統診療中,疑難患者容易因多次轉診、重復檢查等待而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則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提升診治效率和預后質量。
乳腺癌的防治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覆蓋“防、篩、診、治、康”的持久戰。曾曉華教授介紹,乳腺癌的治療流程早已超越了“以病灶為中心”的傳統模式,真正實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從健康教育、定期篩查、專科評估,到個性化治療決策、術后康復指導、長期隨訪管理,涵蓋了患者所需的每一個環節。
“我們建立的‘全鏈條、全方位’兩全管理不僅是技術上的協同,更是服務理念的升級。”曾曉華說,康復與隨訪人員為患者術后恢復、美學重建、情緒支持等問題提供一對一解答和指導。比如針對術后乳房美觀問題,提供乳房重建等個性化方案,幫助患者重建自信。此外,中心還同步推進精準分子診斷與多中心臨床試驗,引入人工智能輔助閱片、智能隨訪系統等前沿科技手段,為乳腺癌的精準診療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