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北京2月18日電 (記者操秀英)施普林格·自然18日發布了一份有關中國科研人員數據管理和數據分享習慣的報告。報告顯示,有93%的科研人員曾制定過數據管理計劃(DMP),但頻率差別很大,僅有58%的科研人員在一半或多于一半的科研項目中會制定DMP,這低于另一調查所顯示的70%的全球平均水平。
數據分享是指科研人員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數據,它有助于確保科研過程的透明、公開和效率。DMP是一個詳細說明研究數據將如何收集、存儲和分享的計劃。調查表明,有36%的科研人員表示很少制定DMP。48%的科研人員表示首先期望所在研究機構為其提供相關指南和幫助。在從未制定過DMP的研究人員(占7%)中,有50%的人表示以前從未聽說過DMP,40%的人表示不知道如何制定DMP。69%的受訪科研人員表示“極可能”或“可能”在未來兩年制定DMP,這表明對如何制定DMP展開進一步培訓有望增加研究活動中經常制定DMP的科研人員的比例。
受訪科研人員僅有7%從未私下或公開地分享過數據。中國科研人員更普遍的是與自己的直接同事和合作者私下分享數據,而非公開分享數據。
促使科研人員分享數據的兩大主要原因是“推動所在領域科研進展”(46%)和“提高自己研究的可見性”(44%)。35%的人認為期刊不做要求是科研人員沒有分享數據的主要原因,而“擔心別人濫用我的數據”(48%)和“不確知版權和許可”(32%)是科研人員在分享數據時的主要擔憂。
該調查由施普林格·自然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合作完成。此次中國調查共收到在職科研人員的2202個回復,他們代表了所有主要的學科和職業發展階段。調查的完整數據集可從Figshare平臺公開獲取。施普林格·自然在2017年有過一次數據分享的全球調查,世界各地有7000名科研人員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