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
國際科技論談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如約而至。
在國家級別的最高領獎臺上,不僅本國優秀創新成果及其背后默默付出的科技工作者實至名歸,10名外籍科學家也同被授予來自中國人民的頂級贊譽。
異國面孔登臺冠譽,早已是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的慣例,且在世界范圍而言,其重視程度與獎譽分量,迄今也較為罕見。這是大國風范的彰顯,亦是崛起中國向世界科技界發出的友好邀約。
從曾經的一路跟跑到新世紀以來的厚積薄發,新中國在科技進步與經濟崛起的道路上,僅用了七十年的時間。這一速度之“猛”,讓一些國家在對華認知與判斷上陷入疑惑乃至分裂,并思忖一個問題:沉睡巨人的崛起,于己是福是禍?
復雜現象的根源,往往簡明清晰。
從生產力的角度而言,人類歷史亦記載著科技驅動生產力升級進而改變生產關系的螺旋上升痕跡。如今,隨著上一輪科技革命紅利的不斷消耗,民族主義、孤立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在對現有資源與市場的爭奪中愈加凸顯。因而,在我們眼中視作復興往昔榮光的崛起,難免招來疑慮的目光。
中國之所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數千年而不殆,與人為善、和諧共進的民族性情是傳承不息的精神依憑。當此之時,中國人更愿意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將科技進步成果應用于追求美好生活,樂見世界因此而更加公正和完善。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是古代先賢的豁達智慧,也是今日中國不遺余力推動協同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淵源,并且對于這一理念的堅持,我們從不以他人或國際環境的上行下墜而轉移。
對于今日之經濟成就,我們從來不諱言依托于世界特別是近現代科技革命的發展。改革開放四十年輝煌業績,是中國人民以汗水澆灌出的收獲。在繼續踐行自身偉大復興的同時,小有所成的我們,也不怯于擔起更多看似與己無關的責任,拉起困苦的伙伴共同走向美好未來。在一位位外國科技專家因助力中國發展而走向領獎臺的同時,一名名中國科技工作者也奔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去切實有效的成果,盼望科技也在那里生根開花。
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人類所處的物質世界。但能否改變國家前途命運,能否帶來人民生活福祉,其既體現在科技自身的促進力,更在于手握科技之人,懷揣著怎樣的初心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