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然
背負“勾連中國”的罪名兩年之后,華裔教授陳剛被美國政府撤銷了莫須有的指控。
案件的細枝末節不再贅述。但它所映射的深層次內容,包括《科學》雜志主編斥“中國行動計劃”對科學事業造成的巨大損害,以及美國科學界罕見的力挺,則有助于我們窺見一個兇煞外表下、深陷分裂與迷惑的美國。
To be or not to be,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經典之問以新的題面擺到所有國家面前。
是用自身發展來解決矛盾,還是靠制造矛盾來獲得發展?
從種種行為、反應來看,從敘利亞到烏克蘭,從華為到北溪-2,美國和它的部分盟友,顯然決定固守后者——那條曾經屢試不爽的所謂“發展”路徑。
科技推動生產力的變革升級,但掌握在不同人的手中,它會呈現創造與毀滅、正義與無道的矛盾混合。通過工業革命,西方國家擺脫中世紀的蒙昧,開啟了現代國家的進程,創造出資本主義文明的璀璨一面。
但同樣憑借科技,部分國家會用掠奪取代自力更生,靠“制造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每一次科技革命帶來生產、生活方式進步等公共價值同時,加強著這套桎梏的強度和效果。搭配意識形態的滲透宣揚,“美國們”四處游獵。預謀、挑唆、攫取,被盯上者絕難掙脫。
然而,隨著新生力量的覺醒,以及疫情對自身過度“脫實就虛”的重擊,美國的“矛盾發展法”開始碰壁。圍堵中國的連續失敗,不僅暴露出美國等國家的外強中干,最“壞”的影響,是他們內部出現了懷疑與反思。
科學界對陳剛事件的反應,可見一斑。面對政客的干擾與阻礙,尊崇客觀、中立,希冀用自己雙手推動人類進步的科學家群體,顯然已無可忍耐,最終頂住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壓力,發出回歸開放、公平與正義軌道的呼聲。
這次我們聽到了科學的聲音,然而其能否影響那架已傾斜天平的擺向,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