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李山
近日,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通過博客文章爆料,2022年9月俄德之間的“北溪”天然氣管線被人為破壞的“罪魁禍首”是美國當局。這篇有可信來源的文章詳細揭露了美國政府決策和實施炸毀北溪線的幕后細節。依赫什報道所述,美國策劃這一秘密行動之縝密、任務實施之隱秘、事后管控之嚴密,真可謂讓世人大開眼界。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受害方的德國始終隱忍不發,歐洲面對美國的霸權“揣著明白裝糊涂”,著實讓人感慨。
赫什的爆料猶如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的小孩,講出了一個大人們都心知肚明卻不去說破的“事實”。“北溪”線爆炸事件發生后,瑞典初步調查認為顯然是人為破壞,并找到了炸藥殘留物。但隨后,瑞典和丹麥均拒絕與德國成立聯合調查組調查此事,也不愿意透露誰可能是肇事者。瑞典甚至表態稱,該國掌握的調查結果內容非常敏感,無法與其他歐盟國家分享。同時,德國方面的調查也“進展甚微”,僅表示沒有證據顯示俄羅斯參與了這一事件。這一說辭也實在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據赫什描述,2022年初某個時刻,炸毀北溪線的計劃就已在華盛頓被敲定,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曾明確傳達這是“總統的意愿”。赫什的報道還全景式地展示了美國霸權無所不用其極的下限,其不僅悍然破壞重大跨國民用基礎設施,對全球能源市場和生態環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事后還一本正經地混淆視聽掩蓋真相。換句話說,美國對其霸權沾沾自喜,活脫脫就是一副“我知道大家都知道是我干的,但沒有人敢公開質疑”的嘴臉。
而對于歐洲而言,在奢談所謂的歐洲主權之時,或許不能忘記團結是基礎。假如沒有挪威的協助,沒有瑞典和丹麥事后三緘其口,沒有德國“打落牙齒和血吞”的隱忍,美國很難為所欲為,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無所顧忌。歐洲整體凝聚力被削弱使得自身實現“戰略自主”的難度加大。無論歐洲政治家如何粉飾,對于美國而言,跨大西洋關系的基礎始終是美國利益優先。從利用AUKUS搶奪法國600億美元的潛艇訂單,到拱火俄烏沖突迫使歐洲購買美國的高價液化天然氣,再到推出補貼法案掏空歐洲產業,哪一樁哪一件不是美國獲益最大?
默克爾曾強調:“歐洲人必須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對炸毀“北溪”天然氣管線的真相裝聾作啞不會讓歐洲贏得世界各國真正的尊重。然而,只要歐洲還依賴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這樣無奈的場景必定還會再次上演。處于能源危機之中的歐洲正面臨經濟增長緩慢導致其綜合競爭力下降的風險。
基辛格說:“歐洲在它努力逾越的過去和它尚未界定的未來之間搖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具有經濟、科技強大實力和文明底蘊的歐洲,如何凝聚共識,在未來多極化世界中真正發揮“大國作用”,值得歐洲各國的政治家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