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一份由70多個國家250名科學家和專家撰寫的聯合國報告警告稱,地球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人類健康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如果不大力改善環境保護工作,到本世紀中葉,亞洲、中東和非洲的城市和地區每年可能有數百萬人過早死亡。
聯合國報告警示:地球環境破壞導致人類健康威脅增大
-
-
3月12日晚,“科學大爆炸(Science on Tap)”系列講座之“未來農場:如何喂飽全球人口”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園舉行。此次講座活動由英國駐華使館和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共同組織。來自英國諾丁漢大學的Zoe Wilson教授、Levi Yant博士和Kate Millar博士分別從有效的育種策略、進化基因組學、科研方法相關倫理挑戰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演講。
應對全球糧食挑戰:產量、適應性以及食品安全
-
-
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11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開幕,來自全球的4700余名政要、商界人士和民間機構代表參會,將在5天內討論與環境和可持續經濟有關的創新解決方案等問題。
第四屆聯合國環境大會聚焦創新
-
-
銀河系到底有多“重”?一個國際團隊日前報告說,他們利用美國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航天局“蓋亞”探測器對銀河系進行了迄今最精確的“稱重”,認為銀河系質量大約相當于1.5萬億個太陽質量。
銀河系到底有多“重”?
-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舉辦的第二屆全球環境問題科學、政策和商業論壇9日在內羅畢舉行。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當天在論壇上發布了《全球能源互聯網促進全球環境治理行動計劃》,力圖從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為全球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一條新路。
《全球能源互聯網促進全球環境治理行動計劃》發布
-
-
美國微生物科學院是生命科學領域全球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會員組織——美國微生物學會的下設機構,在國際微生物科學領域居于領導地位。該機構每年會根據候選科學家在微生物科學及有關領域的成就和原創貢獻,層層嚴格審議、評選出新的院士。在2019年新院士評選中,華人學者、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趙玉琪博士因在病毒學方面的杰出貢獻成功當選。
華人學者趙玉琪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
-
面對量子信息科技這一事關國家未來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領域,西方發達國家紛紛迅速啟動了相關的戰略規劃。在量子信息科技領域進行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工程化攻關的一體化布局,已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形成廣泛共識,許多發達國家將之納入系統性國家級科技計劃。
量子信息技術上演“星際之爭”
-
-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中國在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擴大開放等方面將推出哪些新政策、新舉措,成為國際輿論對今年兩會的關注焦點。
中國進入“兩會時間” 國際輿論聚焦新舉
-
-
春回地暖。3月3日,中國兩會拉開帷幕。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國,有探究,也更期待。
中國兩會為何值得世界期待
-
-
2月27日,《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志宣布“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2019”評選結果。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本屆榜單,那就是“接地氣”。給人最直觀的第一感覺是,技術的名字有點“土”。
“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2019”史上最接地氣
-
-
在人們印象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向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近日,它卻爆出了一項生物學研究突破——由其資助的研究合成了一個類似于DNA的分子系統。這種分子系統能存儲和傳遞信息。它雖然并不是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卻告訴正在尋找地外生命的科學家,生命在其他星球可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需要重新思考他們正在尋找的東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21日出版的《科學》期刊上。
天文+生物 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
-
近日,國際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項目團隊宣布,他們發現了數十萬個過去沒有被觀測到的星系。此前,LOFAR對北半球四分之一的天空進行了詳細觀測。此次公布的數據中約有30萬個射電源,而幾乎每個射電源都代表著遙遠宇宙中的一個星系。這些射電信號就像飽經滄桑的使者,在漫漫深空中行走了數十億光年。
海量未知星系現身 射電望遠鏡立新功
-
-
2月26日,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發布《人胚胎干細胞》標準,這是中國乃至國際首個針對胚胎干細胞的產品標準。
《人胚胎干細胞》標準落地,細胞有望成為“活藥品”
-
-
當地時間2月25日,2019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幕,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成為本屆大會最熱門話題。
中國造5G無人船“駛入”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
-
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風起云涌之類的說法,近幾年已是老生常談。為何稱其為浪潮?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并向日益豐富的應用場景滲透,此為表現之一。另一不可忽略的方面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將人工智能上升為發展戰略,并將其視作促進經濟繁榮、社會福祉、國家安全的重要籌碼。
這些國家都在“押注”人工智能
-
-
據英國《自然·氣候變化》近日發表的一份氣候研究報告,英國及德國聯合團隊稱:為實現《巴黎協定》中的氣候目標,各國需要進一步優化土地使用,推動退耕還林并增加土地的碳匯能力,不過,目前這一過程的進展并不理想,速度仍非常緩慢。